西安皮影戏舞台演出,皮影戏外出演出服务,皮影戏商业演出
皮影戏,又叫傀儡戏、灯影。在华县,又叫碗碗腔皮影戏(曾名时腔),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 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,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。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”项目,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 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、大荔一带,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。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,伴奏 乐器很有特性,细腻幽雅、婉转缠绵,表现形式丰富多彩。皮影造型优美,人物个性特征明显、选料考究、 制作精细。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、举子,为碗碗腔皮影著有《十大本》等许多传统剧 目,至今流传,并被其他剧种移植、改编搬上舞台,久演不衰,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皮 影班、社多由五六人组成,行动方便,不择场地,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、宅院,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 固的根基。
华县皮影戏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,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家政府与人 民的支持与喜爱,引来众多媒体争相报道。
皮影戏在不断发展创新下,不止有传统的 皮影戏演出,现如今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 方面面,皮影元素囊括了衣食住行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 旅游的重要资源,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。旅游作为一种 新的大众生活方式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 和应用场景,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。为进 一步响应国家非遗文旅融合号召,东影社皮影戏分别在西 安市回民街街区,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景区设立演出剧场, 为广大国内外游客带来经典演绎。
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非遗皮影进校园(社区)进一 步普及非遗文化知识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树 立民族文化自信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拉进非遗与 人民距离,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,展示中国非遗艺 术之精华,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 特魅力,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。